欢迎访问IWF 2025上海国际健身展官网!距离展会开幕还有:313天 2025年3月5-7日 上海世博展览馆 English

首页 / 媒体 /

行业新闻

行业观察:全民健身的“跑道”上,康复力量被重新定义

全民健身潮带来的运动损伤人群激增,需求也在扩张,人们在享受更丰富的课程、更专业的教练,而在塑造自我形体的同时,运动损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运动康复针对的人群逐渐从运动员转移到大众人群身上。

微信图片_20210825093825.jpg

运动康复适用于:运动损伤、颈痛腰痛、术后康复、姿势形态矫正等。目前国内运动康复产业发展主要以开设运动医学诊所为核心,面向大众开展健身康复等综合性服务。

目前国内运动康复产业的发展属于初级阶段,受人才匮乏、行业标准不规范、用户教育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大多运动康复机构处于小型化经营,资本融资、成熟供应链配套、用户深度康复意识、新进人才的培养等将更有利于品牌的扩张,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大众认知心理薄弱
群众缺乏对于康复的认知,很多人并不清楚“康复”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大众内心:运动康复≈按摩,康复常识又缺少平台和传播媒介对其进行传播与引导。在运动过程中人们的科学自我防护意识也相当薄弱,包括“崴脚”、“腰疼”、“膝盖有响声”等日常运动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况,并不会第一时间自检或选择到专业的康复机构诊断治疗,而是休息或者按摩两下,极有可能会为身体埋下隐患,久而久之,经常锻炼反而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等一系列问题。线上的知识输出为线下带来的转化,让大家更好地关注科学健身、运动康复和损伤防护。


微信图片_20210825093832.jpg


扩张,道阻且长
根据《2020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显示,运动康复领域机构门店数已接近370家,过去3年增长率超40%,而在具体服务区域上,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目前所有门店中,52%为单店经营模式,其余则以连锁模式运营,常见的连锁品牌门店数量集中在2-4家。市场小而散,运动康复诊所、工作室等多处于单店经营的状态,并且获得医疗资质认证,仍占少数。店面扩张,资本的力量必不可少。然而运动康复是一个长周期、重知识的投入,回收周期缓慢,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资本的投资顾虑。


微信图片_20210825093835.jpg

数据来源:动脉橙,动脉网制图

微信图片_20210825093837.jpg

数据来源:《2020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公开整理


缺乏针对性的审批标准


2017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康复训练区总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至少应配备5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医师不少于1名,康复治疗师不少于2名。提供两种或以上专业康复医疗服务的,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名康复医师或具有本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作为单一性的医疗服务,这样的要求并不高,困难在于更加明确运动康复机构的审批标准,“医疗概念”中加入运动体育元素的“体医结合”,则更能带动运动医疗行业发展。


人才缺乏的高墙
据卫健委调查, 目前我国现有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约5万余人,且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的二、三级医院,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 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尤为缺乏。

根据阳光高考数据显示,我国78所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运动康复行业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缺口。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大多为体育院、少部分医学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都各有特点,医学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专业侧重医学属性,体育院校开设的运动康复专业侧重运动属性。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动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目前在我国医学和体育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有部分院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部分医学院校设置了运动相关专业,部分体育学院开设了医学专业,对培养“体医融合”特色型人才进行了尝试。

微信图片_20210825093844.jpg

各省开设运动康复专业院校的分布图数据来源:阳光高考


壁垒仍将长期存在

在运动科学体系下能供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的职业还是相对有限的,能够进医院的康复科,仍然是大多数毕业生唯一既能学有所用又能符合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就业难问题在于,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无法确定能否考取康复治疗师证书。一名正式的康复治疗师,取得从业资质,证件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而在体医之间却有着不可跨越的壁垒,只认可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报考。


还未有明确的行政文件出台限制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参加卫生资格考试文件,运动康复专业的完全被堵在了门外。在运动科学体系下能供学生选择的职业有限,因为得不到重视和合理的收入离开运动康复行业。没有合格的康复师,必然意味着康复质量和品牌口碑的大打折扣,从海外高薪聘请人才对机构来说无疑又增加了隐性成本。


公立医保体系不具备普遍意义
当前康复项目的支付主要分为国家医保、商业保险和自费几种方式。公立医院的康复项目(住院)已纳入医保,但商业性运动康复诊所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尽管2019年6月30日开始,按照人社部、国家卫计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由此前的9项增加至29项,并且各地原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继续保留。运动康复只有部分纳入医疗报销范围,仅覆盖术后住院康复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


民营运动康复机构和公立医院的运动康复的单价相差近4倍,单次治疗价格:一线城市800-1200元,二线城市500-800元,三线城市:400-600元,高端专业运动服务1200元以上,并且90%自费支付,价格的差距往往把大批人流往公立医院挤,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康复诊所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对接,控制价格成本,打造品牌长期客群,也更能实现品牌连锁化、规模化效应。


一些总结


就现阶段情况看来,国内的康复刚处于起步阶段,最关键的缺“人”,国务院近期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勾勒出未来五年的全民健身的图景。运动康复也将重新被定义,未来探索建立高校、医院联合培养新模式,开展运动康复职业培训,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体医融合”型应用型人才。希望在全民健身的同时,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国家队专业的运动康复资源。


 IWF 


第九届IWF上海国际健身展

2022年3月1-3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再相见



微信客服